约16120字。
海淀区七年级练习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是工具,也是伙伴,帮助我们解决疑惑,探索未知,遇见更好的未来。为助力同学们更好地认识AI,使用AI,初一年级准备开展“AI赋能生活”交流分享会。下面是同学们将要分享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完善。
第一部分:与AI共舞
①2025年春晚舞台上,一曲《秧bot》令万众(zhǔ)目。机械臂舒展如云,仿生关节柔韧似水,人工智能算法精准捕捉传统秧歌的“颤、扭、摆、蹬”精髓,赋予古老艺术以科技之光。当非遗秧歌邂逅智能算法,文化传承的密码被重新破译【甲】当民间艺术融入数字基因,中华美学的边界被再次拓展。
②202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素有城市符号之称的“北京雨燕”以动态飞行器的形式惊艳登场。这是结合动态装置技术【乙】运用AI算法生成的独特视觉形态,赋予了传统意象新的时代感。看着舞台上“振翅翱翔”的“雨燕”,我们憧憬着今后艺术领域更多的跨界合作能赋予城市符号新的美感。组委会表示,这一设计不仅呼应了电影节“新质光影,美美与共”的主题,也展示了AI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应用。
③由国家博物馆制作的《“艾”看文物》视频中,虚拟员工艾雯雯和“活”起来的鹰形陶鼎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借助AI技术,陶鼎不仅能“说话”,还能像鹰一样活动身体,肚子、腿足、尾巴都能动起来。文物遇见AI,让我们瞬间穿越时空,(áo)游在文物的海洋中,感受到文物鲜活的生命力。
④AI点亮城市符号,AI展现非遗艺术,AI唤醒沉睡文物,科技与文化共舞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盛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人文与科技的和鸣里,我们正以创新之姿,让中华文化守得住根脉,跟得上时代,看得见未来。这,正是文明传承最美的姿态。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ǔ目 ②憧憬 ③应用 ④áo游
2. 【甲】【乙】两处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句号 【乙】顿号 B. 【甲】分号 【乙】顿号
C. 【甲】句号 【乙】逗号 D. 【甲】分号 【乙】逗号
3. 作为总结句,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存在问题,请根据语境进行修改。
4. 小智同学想要写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观赏AI艺术节目的感受,但有几处用词不太确定,请你帮助他补全。( )
人文和科技①________,②________人机相融密码
传统与现代和鸣,谱写文明互鉴③________
A. ①舞动 ②破解 ③乐曲 B. ①共舞 ②解锁 ③乐曲
C. ①共舞 ②破解 ③华章 D. ①舞动 ②解锁 ③华章
第二部分:与AI共跑
①4月19日,北京亦庄的春风送来了一场特殊的竞技——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事直播中,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天工”大步奔跑,“小顽童”紧追不舍,“旋风小子”超级努力,“0306小巨人”蹒跚追赶……他们在二十一公里的赛道上跨越坡道,转过弯道,用踉跄而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技术的边界。
②官方结果显示,共有6支队伍顺利完赛,这证明了我国人工智能在电池续航、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马拉松比赛通过真实场景的极限测试,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赛事形成的“需求—研发—验证”闭环也激发产业链协同创新,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机器人“跑马”不仅可以①________技术成熟度,还能②________行业标准的建立,进而③________技术创新的脚步。
5. 结合上下文内容,依次填入①②③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检验 ②推动 ③加快 B. ①推动 ②检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