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75字。
2026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根魂所系。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也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为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从伦理道德层面看,春节倡导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等理念一脉相承。春节期间,家庭成员跨越山海向家的奔赴,是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维护,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哲学思想角度出发,春节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反映出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春节期间的祭祀与庆祝活动,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春节申遗成功,(1) 。春节期间,中华儿女心中的归家意识喷薄而出,无论身处何方,都渴望与亲人团聚。这种强烈的归家意识与团圆观念,绝非情感冲动,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直观体现。年夜饭饭桌上,一家人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亲情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醇厚。长辈们将承载着祝福与期望的红包递给晚辈,传递着物质关怀,更延续了家族情感与文化传承。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单元,于细微之处尽显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春节申遗成功,(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构筑起中华儿女之间的情感桥梁,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从祭灶神时对家庭富足安宁的虔诚祈愿,到除夕合家团圆、守岁迎新的温馨时刻,再到大年初一的拜年祈福,以及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欢腾,这一系列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鲜明标识,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春节申遗成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春节文化中所蕴含的团圆、和谐、友善等价值观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各国人民在共庆春节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春节申遗成功,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搭建了一座绚丽多彩的桥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春节申遗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春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文化。以春节为文化载体,深入挖掘其内涵,创新传承与发展模式,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摘编自安宝、周嘉玲《春节申遗成功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春节项目申报材料写道,“该遗产项目(春节)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式多样的实践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春节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团结的作用,增强了社会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申遗成功,这不仅让春节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B. 家庭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要义,家庭成员跨越山海的奔赴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又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
C. 春节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推动了经济发展,这就是春节对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
D. 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贡献是遗产项目被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重要标准,也彰显了春节这一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国潮设计元素装点新年,在网络平台创作春节主题的国风音乐、舞蹈,这彰显了文化自信。
B. 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这是由于道家“道法自然”理念的影响。
C. 家族祭祀、灯会龙舞、社火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延续文化传统,又激发文化创造力。
D. 春节是全民性的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向心性,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民众的广泛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2025年春节,巴西伊瓜苏市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为伊瓜苏大瀑布增添不少喜庆。街道上,锣鼓铿锵,当地青年的舞龙表演引来阵阵喝彩。
B. 甲辰龙年除夕,央视总台播出以“非遗春节•世界共享”为主题的《传奇中国节•春节》特别节目,让全世界一同领略中国春节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C. 2025年春节期间,在江西东上乡虎爪坪村全堂狮灯传习所里,8位95后青年围着传承人谋划怎么接过全堂狮灯表演的接力棒,把这一年俗文化传下去。
D. 2025年春节假期,中国入境游迎来高峰,外国游客数量较2024年增长150%,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旅游订单数量呈现出惊人的203%的增长。
4. 根据材料一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 材料二说,如果一个遗产项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没有贡献,那它就不可能列入代表作名录。材料一说,2024年12月4日,春节列入了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春节入选这一决定里,包含有完整的三段论式推理。请写出推理过程。
【解析】
【导语】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跃升。材料一揭示其多维价值。材料二则从《非遗公约》视角剖析春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两千年的文化连续性、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及多领域联动性,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两则材料共同论证:春节申遗不仅是文化认同的胜利,更是中国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命题的回应。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春节申遗成功,这不仅让春节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思考的窑洞(节选)[注]
梁衡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