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80字。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使用色彩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宫殿、寺庙及衙署等高级建筑上常采用大面积色块对比的方法,以烘托建筑的气氛。如明清故宫太和殿的色彩使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蓝蓝的天幕下印映着黄金色的琉璃瓦顶,使建筑物与环境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建筑物的壮美。在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冷色调的青绿彩画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和红色的柱身、墙面及门窗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建筑物更加富丽而堂皇。在建筑物的下部,素净洁白的玉石栏杆同富丽的柱、梁用色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建筑物显得既辉煌富丽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知,中国古建筑的用色,一般是采取冷、暖相间的对比做法,即,上面以天幕为冷,屋顶则为暖,中间以屋檐彩绘为冷,则柱、墙、门窗为暖;下面以玉石栏杆、台基为冷作为结束。这种有规律的使用对比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用色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色块基本用单一的原色,即使间杂其他颜色也要统一于同一色调之中,这也是中国古建筑用色的一个原则。在民居或某些园林建筑上,大多采用统一调和的手法,甚至利用材料本色以达到自然、雅洁的艺术效果。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运用色彩的最高成就。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虽各有不同,但在色彩布局上却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以蓝、绿、红为底色,并彼此相间相隔,即一间以绿色为主则相邻的另一间则必以蓝色为主,这种色彩的变换方法,既增添建筑的壮美感,又达到了统一含蓄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文化知识》)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鳟鱼”五重奏乐曲以持续贯串的主题和层出不穷的变奏,让听众感受到了鱼与水在自然中的美妙交融。
B.舞蹈艺术常将动作和音乐 重复相结合,有着时空的综合持续,其特点在建筑艺术的处理上也有体现。
C.明清故宫太和殿自上而下采用冷暖相间 用色方法,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有规律地使用色块对比的特点。
D.宫殿、寺庙和民居、某些园林建筑在使用色彩方面,既强调了鲜明的对比性,又有着统一调和的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借助音乐、舞蹈的创作特点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B.材料二的三种彩画色彩布局相似,底色相同,三种颜色相间相隔,有统一含蓄之美。
C.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既有实例的剖析,又有对建筑特点的概述。
D.两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建筑物的重复与变化,材料二侧重建筑物用色对比。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
A.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柱的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它们神态各异,体现了桥梁之美。
B.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街道上面都是树木、房屋、行人的组合,但不同的街道风景各异。
C.人民大会堂有几十根石柱,每列石柱的位置不同,高低大小也略有差异,但总体给人以雄伟的气概。
D.北方园林的崇山性表现在堆山上,堆山雄伟,以高壮为美,这一特征体现着皇室贵族的权力和财力。
4.建筑物在形式上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原则,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上。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
②“我发生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啊。他的房间静卧在四面颇为熟悉的墙壁之间,那是一间可惜略微偏小、却是真正人住的房间。“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他想。但他已经无法做到了,因为他习惯于朝右睡眠,而按他现在这种状况,他已经无法侧卧了。不管他如何使劲向右侧身,他总是翻回到仰卧姿势。他尝试着努力了上百次,闭上眼睛,以免看见那些乱蹬的腿脚,直到他开始感到右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沉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