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50字。
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新生事物,是生态文明数字化高级阶段的产物,以数字化和智能化融于一体的新方式,通过智能算法和技术对生态环境数据、生态安全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推动形成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生态文明决策、生态文明方案、生态文明实践行为、生态文明成效”。
数字生态文明的应然状态是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的紧密联姻和融合发展,推动实现自然界美好生态与人民美好生活交相辉映、数字技术文明化和生活化相得益彰的状态,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的同时,朝着人文理性所要求的民主化、法治化、人文化方向发展,推动实现技术与人文、硬件与软件、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但是,数字生态文明这种理想的应然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必然状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有着各自的内涵规定性和功能定位,二者并不是天然联姻的关系,而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而有必要厘清和把握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辩证关系。
科技理性就是以数理逻辑和实证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彰显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基本信念。科技理性注重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采取定量分析、比较对照、实验验证等方法,依靠客观数据和逻辑,追求精准性和可重复性,依靠技术进步解决一些复杂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凸显其显著特征和价值功能。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理性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发挥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在现代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环境监测、资源管理、污染治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和绿色发展等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各界公众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平台和各种技术工具。借助智能传感器网络系统,能够对生态环境予以实时监测和预警。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能及时检测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增强政府环境治理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能通过模拟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事实依据,推动生态文明绩效提升。
但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理性不是万能的,要警惕科学主义和技术决定论。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正确的人文精神引领、伦理分析和价值评估,以防止技术不当运用带来的技术排斥人文现象。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滥用技术而导致自然界(土地)和人(工人)遭到双重破坏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批判。这里所说的“土地和工人”,实质上就是指自然和人。只有自然和人和谐共生,才能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味地注重科技理性而忽视人文理性,将会对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化、法治化、人文化进程带来不利影响。就民主化来说,数字生态文明与民主化虽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但是如果出现数据垄断、信息茧房、信息获取上不平等以及决策不透明等情况,就会严重阻碍企业和社会各界公众的生态文明参与行为,进而阻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化进程。就法治化来说,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如数据伪造、数据篡改、非法获取个人隐私信息等不少挑战。就人文化来说,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会因为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沟通而忽视人际交流沟通,而且会因为过于注重技术因素和以技术为核心而忽视社会、文化和伦理等人文因素,还会因为过度追求生态治理高效率而出现忽视公平正义以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现象。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理性之不足,从与科技理性相对应的人文理性角度来看,则充分显示出人文理性的重大价值,是促使人文理性在数字技术时代出场和大显身手的重要境遇。人文涵盖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强调以人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注重文化在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文理性是促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民主化、法治化、人文化方向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说科技理性是引导人们借助科技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精准高效做事的话,那么人文理性就是在强烈的人文精神价值观指导下教育人们去做正确的事、做有价值的事。
认识和把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推动实现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摘编自方世南《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
记者:您认为,如何走好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融合发展的道路?
郇庆治:我认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重要一招。数字生态文明实则是架起了一座桥,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融为一体,通过智能算法、技术等对收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数字化的高级阶段产物,它将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通过智能算法分析生态数据,推动生态文明决策、实践等向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B. 材料一指出,数字生态文明 应然状态需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既要借助数字技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也要符合人文理性对民主化、法治化、人文化的要求。
C. 材料一引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滥用技术导致自然与人类遭到双重破坏的观点,用以强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需避免因技术不当运用而引起的“技术排斥人文”的现象。
D. 材料二认为,数字生态文明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有科学保障的优美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但数字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毫无助益,仅专注于生态保护层面的优化。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围绕“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先阐述二者内涵与功能,再指出失衡问题,最后强调把握二者关系对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意义。
B. 材料二通过访谈形式,以“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融合”为切入点,突出数字生态文明的桥梁作用,既体现其生态价值,也肯定了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C. 材料一提到“数据垄断”“信息茧房”会阻碍数字生态文明民主化进程,这一分析精准指出了科技理性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为人文理性的介入提供依据。
D. 两则材料均认为数字技术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无需关注人文因素与伦理价值,只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监测、分析功能,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相互依存”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地仅靠人工智能算法制定生态保护方案,但未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导致方案落地时遭到强烈反对。
B. 某企业运用大数据优化流程以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建立员工环保培训机制,鼓励他们参加公益活动。
C. 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了高精度生态监测技术,但因未考虑偏远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技术无法推广。
D. 某政府部门仅强调数字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忽视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4.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
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________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环境监测、资源管理、污染治理等________;而人文理性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能引导建设朝着民主化、________、人文化方向发展:二者________才能推动数字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5. 两则材料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水乡多水牛。
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