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780字。
课题:石榴
第1课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2006年2月9日 执行时间:2月10日 总序号: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观察各种事物。
2.掌握各种事物的描摹方法。
重点:赏析优美生动的语言。
难点:个别语句的意思
教具:录音机
教程:
一、课堂导入
春节刚过,我很想知道大家的春节的生活,吃的水果有哪些?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刚才有同学谈到石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石榴》。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
三、石榴简介:
石榴,又名安石榴,相传是汉朝时从安石国传入的,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丛生,枝条直挺而细密,附有硬刺。树皮有些粗糙,有毛须,所以可喻之为瘦身嶙峋,即使是幼龄小树,也显得有点龙钟。但木质坚硬,整株树上上下下盘根错节,一节节的树干,好像一个肌肉发达者的胳膊。叶子为披针形,叶色随季节变化,由浓绿转为黄绿,以至萎黄脱落。
五月,石榴开花时期,长期孕育的生机便焕发了。先是枝头长出一个个花生状的红花骨朵,顶端不断涨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又从开裂处吐出蕊来。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以红者多见,花赤可爱,似一团团火苗,有红杜鹃般鲜艳。一树开花笑满枝,百朵千朵绿映红。石榴花有单叶花和千叶花之别。单叶的结实,千叶的不结实。当花凋零时,子房便不断膨胀,犹如一个个大瘤,这就是石榴命名的由来。
石榴一般拳头大小,未成熟时,皮呈青色,顶端仍残留着花托。七月,渐渐转赤,皮面依稀出现小黑斑。这时候的石榴别提有多逗人喜爱了,古诗人傅玄诗云“灼若旭天栖扶桑”,形容有致;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曾称之为“夏天的
课题:海燕
第2课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2006年2月11日 执行时间:2月13日 总序号: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初步领会燕子与乡愁的内在关系。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如何抓住燕子的特征。
教具:录音机
教程:
一.课文导入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燕子》这篇课文吧,你知道它的出处吗?它是选自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名篇《海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燕子的仔细观察,捕捉到燕子的各种姿态和特点,并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加以刻画,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海燕》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