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13000字,资源详尽,实用性较强。
2、密切联系归有光的身世之苦,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深沉的抒情。
3、适当比较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情感与本文的情感的异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单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明清散文的发展脉络
2、介绍归有光的家庭、仕途以及归有光散文的风格
3、详细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内容】
一、明清散文发展的简单脉络:
明清两代散文数量很多,流派纷呈,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有明初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郁离子》、《卖柑者言》)和高启,明代中期的归有光(唐宋派:学习唐宋散文的文法和思想),明代后期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湖北公安县人),明代晚期的张岱。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安徽桐城县人)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登泰山记》。
二、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志:名词,表示本文的文体是一种“记”。属于杂记文的一种。(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三、作者简介:
(一)生平: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县)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现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可谓是家庭不幸、婚姻不幸、仕途不行。(8岁丧母;9岁能文;12岁祖母逝世;19岁嘉靖3年作《项脊轩志》;23岁娶魏氏,28岁魏氏卒;30岁娶王氏;35岁乡试中举,作《项脊轩志》补记;46岁王氏卒,47岁娶费氏;60岁中进士;66岁卒于任上。)
附:参考资料
1、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