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30张。课件、教学案一体化,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讲练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案约6170字。
铃兰花 沃兰茨
主备人:萧情 审核:秦留权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2、品味作品中一些精美的语句。
3、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一、检查复习 5’
指名学生回答:王英琦的《看社戏》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二、新授 25’
(一)简介作者
沃兰茨,(1893-1950)斯洛文尼亚社会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与水搏斗》《纵火者》《妙龄》《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我们的界石》,在乡务农多年,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期被囚于集中营。在南斯拉夫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解题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及法国的国花,在法国的婚礼上常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祝贺新人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人联想到唤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在友情交往中,铃兰历来表示 “幸福赐予纯情的少女”等美好的祝愿。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完成下面作业:
1、给下面加线字的注音:
黑黢黢 黄檗 蕨草 藜芦
青苔 淙淙 连枷 耙子
揪取 翘首 闩门 谛听
黄澄澄 馥郁 半爿 号啕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黑黢黢
②枉费心机
③不寒而栗
④谛听
3、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 节):叙写“地狱”环境,“我”从小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 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 节):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五)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思考:
1、阅读1—3段,说说我从小就害怕的这个“地狱”的特征 。
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地狱”:“ ”;接着由上而下写它的环境:“ ”,出口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间;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乱七八糟的植物,林丛间是只能做羊饲料的蔓生荒草以及一些无用的野草。因为“杂乱”、“无用”,这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即便有人来到这里,“ ”。而本来能让人感到生命存在的一眼泉水,所发出的淙淙声却又给这个阴森恐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第2、3节写“地狱”虽然没有什么大作用,只能从那里割些干草、连枷杆和耙子把,但那里的草多汁,是放牧的理想之地,从而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
2、阅读第四段,感知作者对“地狱”的惧怕心理。
① 。
②基督教中关于“地狱”的说法。
③ 。
3、联系下文思考:作者极力渲染“地狱”的阴森环境和自己的恐惧心理的用意是什么?
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揭示主题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