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谈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感受
韩发潮(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摘 要:教育是鼓励而不是强迫学生发展智能的一种方法,同时,教育还应该努力让学生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一切后果,使他们不致厌烦甚至丧失信心,最终明白这就是人生。在今天的教学改革大潮中,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生命体验。本文作者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教育模式作了分析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情感体验
我在我们这样的乡下学校工作已有一年多了,时间虽不长,但所历所闻,令人深思。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究竟应该赋予我们的学生以什么样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是否还能在所谓的“打击”式的教育下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反思下,发觉我们过去的德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关注对人外在的需要,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基础,以成人的道德行为为规范,对青少年作要求,常常使他们在道德的束缚下,完全为了道德而“道德”,道德教育没有真正地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一旦没有了提醒或外在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失却了自我。
每当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学习没有什么意思!”或有“老师,我觉得我不如某某学校的学生聪明,注定我考不上大学。”或有“老师,学习就这样,为父母吧,没有什么好谈的。” …… 面对这一条条不无偏激的想法和一张张冷漠孤高的脸庞,我们要是再谈什么理想、奋斗,恐怕我们的学生已经听不进去了。由而,为人师者不由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理论层次和教育理念也该上升到对生命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来了。
何为生命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作了很好的诠释: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
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常会将道德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建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如:“你们这些学生跟我们那时相比,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了。”“现在的学生的道德行为根本就无法与前几年相比,素质普遍降低。”等等,这些议论,无形中将教育的责任推向了社会,也将我们的学生推向了社会,而这些议论或假设中,也暗含了对人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于是,我们的教育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用不道德的教育方式去帮助别人变的道德,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在用完全成人化的方式去要求他们。这就好比前几年在江苏苏北的一些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有名学校里提的最响的学校要进行军事化的管理一样,这一管理模式的提出不仅扼杀了我们学生的灵性,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好比是模具制成一样,他们似乎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意愿,一切都要速成。其实,我们是在用外在的方式来改造我们的学生,改变他们这一年龄段的人对世界的理解,而没有关注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
记得有这样的故事:老师对学生的作文下了这样的评语:读来如品香茗,如喝陈酿。学生不解,于是问老师什么是香茗,什么是陈酿?老师说香茗是好茶,陈酿是好酒。学生马上说道:学校规定中学生不准抽烟喝酒,同学们爱喝可乐而不是茶,所以我们没有那个感受。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又一次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在我们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何尝不是以成人的眼光或者社会的约定俗成来看待他们?何尝不是摆出一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至尊的架子以示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