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石拱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 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 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1 初步学会分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三)思想情感教育
1.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说明文的作用和特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3. 领会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二、 教学过程:
(1) 说明文的特点和作用(见单元知识点)。
(2)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3) 分析题目:
² 什么是“拱”?(实验:厚纸板15~30厘米成“弧形”)
² 引导学生从拱形的特点概括出石拱桥的特点:坚固和美观。
(4) 分析第一部分(1-2小节):
1. 齐声朗读。
2. 提问:
² 在文中的第一小节作者是怎样说石拱桥的美?(用什么修辞方法)
² 教师补充:在说明文中使用比喻方法称之为“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
² 第二小节介绍的是石拱桥的什么特点?(结构坚固)。
² 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表达的是什么关系?(递进)
² 这一关联词语能否去掉?“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去掉就成了并列关系,缺乏强调结构坚固的作用。)
² “雄跨”一词说明了什么?(既说明了石拱桥坚固,又表现出它气魄雄伟。)
3. 教师总结:这两节概述了石拱桥的特点,而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的说明顺序。那么,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呢?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小节。
(5) 分析第三小节。
1. 个别朗读。
2. 提问:
² 中国石拱桥除了一般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
(历史悠久、分布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² “大约”、“可能”、“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前两个表示估计,措辞准确,“几乎”表示程度,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² 引用《水经注》里的资料目的何在?(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² “最著名”这一句有何作用?(过渡。由一般到个别,到特殊,自然引出赵州桥和卢沟桥。)
(6) 布置作业:
1. 生字抄写二次,重要词解一次。
2. 朗读全文。
3. 预习后半部分,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 教学重点、难点:
1. 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精读第五、六小节。
2.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会写介绍建筑物的短文。
二、 教学过程:
(1) 听写。
(2) 导入新课。
(3) 出示赵州桥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口述赵州桥的特点,
(4) 齐读4—5节,注意本节的生字。
(5) 提问:
² 第一句话交代了什么?(赵州桥的位置和建造的时间)
² “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的?(长度和宽度)
² 解释“巧妙绝伦”和张嘉贞的话。
² 引用张的话有什么作用?(说明结构坚固)
² 赵州桥从设计、施工方面有什么特点?
a、 介绍大拱的特点和作用。(不是——而是。独拱石桥)
b、 介绍小拱的位置和作用。(注意“各”字,用图示加以区别。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不但——而且——还。)
c、 介绍大拱的拱圈和作用。
d、 介绍造型的艺术特点。
² 介绍这四个特点是用了什么顺序?(从局部到整体)
² 解释“暴涨”
² 引用“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 作用?(造型优美。)
²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赵州桥的什么特征?(倒数第二句)
² 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二句)
² 本段的结构顺序和说明顺序?(结构:总分总。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
² 说明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
(6) 完成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