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学习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媒体运用】
powerpoin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沁园春•雪》录音,并展示雪景图片、雪地梅花怒放图、毛泽东重庆谈判时的照片、国画《北国风光》及长城图片,让学生充分感觉毛泽东诗词的豪放之美和意境之美,开掘情感源流,使之入境动情。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幻灯显示课题、作者及图片)
(注:导入设计听《雪》的朗读及展示图片,意在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此为入境动情)
二、简介词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思考: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请你用最简练的词语给每一幅画加一个小标题。
2、通过这一组画面,你觉的词人(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你感受到的词人形象是怎样的?为什么?
(随朗读进程,依次展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及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图片,让学生被课文中优美景观所陶醉,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此为设境生情。)
四、分析课文(用电脑板书结合讲解。)
(一)、分析上阕
1、这首词与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分上下两阕。上阕开头三句为起句,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地点(橘子洲头)和作者的处境(独立)。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要调一下语序译成: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悉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提问:“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幅秋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