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指要
武原中学 叶惠玉
一、单元解读。
(一) 课文简介。
这套课文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板块。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种类、多方面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人类的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本单元正是实施这些精神、原则的具体实践的尝试。
本单元选入了五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何其芳的《秋天》及《古代诗歌五首》(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西江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抒情类的,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前两篇散文大家都比较熟悉,传统教材都选用过,部分教师也教授过这两篇文章,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山中访友》是新编课文,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全文充满童趣和奇特的想象。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体认,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时新,以“当代散文”之名占一席之地;《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是何其芳早年创作(20岁)的诗作,运用直陈其事的写法,以轻柔之词写出了清丽的意象,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作用。总之,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单元目标。
课文第三单元阅读提示中这样写到:“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把它们摘抄下来。”
综合课文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具体可作如下剖析: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课文是多重要素(包括审美要素的)的载体,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观照、解读,全都依凭读者的阅读意向而定。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首先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传统教材中都把它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教学侧重于描写什么、如何描写等一些内容上的理性的感知;现在将它们当作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如何,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程度,这将别是一番滋味。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课程标准”中说:“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功用;现在的语言教学目标定为语言的美,或美的语言。“单元提示”说:“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将品味语言美提到“艺术享受”的高度。而且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3、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这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课程标准”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学策略
1.加强诵读。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科学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一便利条件我们要充分运用。诵读又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春》的提示说“多读几遍”,《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需要提醒的是,要求学生诵读乃至美读,教师要率先学会美读;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最好自己先背诵。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套朗读技巧,这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情境、体验感情。
2、发挥联想和想像。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
课本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春》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古代诗歌五首》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的题目:“想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