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韩寒东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现实的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蓝图,并引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理念的革命。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应试语文的长期存在,新课程理念并没有的得到真正体现。本文用理性的批判精神分析了应试语文的现实存在及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 应试语文 现实存在 改革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人们纷纷聚集《标准》的解读、建议与展望,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一个长期探索与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必须用理性的头脑直面现实,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搭桥铺路。
一、语文课程改革有关理念的简要介绍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1、首次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2、注重了学生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3、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改革幅度教大,
这些变化都说明《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应试语文的现实存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和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尽管如此,现实的语文教育仍是虚实双轨运行,应试语文的存在仍是一种普遍现象。
1、应试语文的性质
所谓应试语文是指不同于真正课程意义上的语文或语文教育,而是一种异化,真正课程意义上的语文是一种母语文化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教育行为,而应试语文却以考试成绩作为终极目标的功利性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一目标的主导下,应试语文就会出现鲜明的技术性和工具性,背离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规律,它否认体验,拒绝感悟,无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和内在需求,只一种背离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这一根本宗旨的教育教学行为。
2 、应试语文存在的客观依据
(1)、传统的惯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长期以来不变的信条,教师是知识、学问、权威的化身,学生唯教师马首是瞻似乎天经地义,同时,传统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