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江西省余干县华林岗中学江德惠
一、 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载体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肖川《中国教育报》2001.9。19第三版)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以及同他人合作切磋的机会与情境;强调学习的目标 是在实践中经历探究过程,积累知识和方法,获得理智和情感的检验;表明学习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语文实践活动恰恰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时间及其它条件。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教育当前大概有两种途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在高中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在有条件的初中和小学开设“探究型课程”,在幼儿园开设的“探究性主题活动”。二是将探究性学习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探索上,从而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上下真功夫。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基层学校,特别是教育现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受学生水平、教师素质的影响,加上月考、期考、升学考等五花八门的考试压力,实施“探究性学习确实是举步维艰。因为不容否认,教师向学生传授间接的知识经验,用既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减少探究过程中摸索、错误的次数,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所以更有效、更快速,更能适应目前的考试制度。这也是填鸭式教育方式能大行其道,课堂教学改革阻力重重的症结所在。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时,也丧失了创造发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因为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往往需要从不断探索、尝试中才能获得。当今“高分低能”的现实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怎样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的精神呢,我校课题组提出 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大语文课程模式。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基尔贝克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于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语文实践活动课、“探究型课程”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同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有助于系统的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选择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必须依据以下原则:
(一) 探究的内容应是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如:“字、词、句”方面,可以开展“容易误读的字”、“错别字的成因与防范“容易用混的词”、“常用词的区别”、“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辨析”、“病句例改”等基础知识的探究活动。又如:试用修订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重点是“局部把握,整体领悟”,学习本单元中《最后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小弗郎士的转变》、《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使学生领悟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第二册第四单元教学重点是“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学习本单元五篇课文,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开展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再如修辞方面,学习《安塞腰鼓》时,引导学生探索《排比的形式和作用》。学习《郭沫若诗两首》时,同学们为诗人的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所折服,可引导学生开展《诗词中的想象与联想》的专题研究。学习第三册第一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为使学生懂得记叙文要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品质这一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三问三答中的“三次笑”,探究“三笑”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及伟大情感。总之,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有什么”等凝固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
(二)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应该是有层次的,各有侧重的。我们的中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刚刚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选题要尽量小一些、具体一些,尽量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际,可以小到只研究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这样,既熟悉情况,又容易收集材料。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易写出小论文,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小的题目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如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释,阐明了“臣”“象一竖目之行,人首俯则目竖”,揭示了“臣”的本义是“奴仆”的缘由,在学界传为佳话。当然中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必急功近利,以写出多少论文来终极目标。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通过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三)探究性学习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情绪和心理指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就不会激发探究的热情和干劲,就不可能不避艰难追寻到底,探索究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他们饶有兴趣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运用知识去想象、联想、比较、归纳、演绎、独立钻研、合作探究、概括阐述,以达到处方解决问题的目的。总之,探究的内容要做到“重难点”、“疑惑点”、“兴趣点”三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