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字。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点滴做法
海宁市南苑中学 杨国芬 贺诗明
[内容摘要]: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其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将从尊重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多层次创设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已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主体性 教学方式 问题情境 多元解读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些都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呢?教学中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曾经尝试把“探究性学习”这一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为此,我不揣浅陋,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意见,以求教于专家与同行。
一、 重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的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有了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早以习惯于“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要使学生真正地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体现,教师必须切实地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去学习,这样远比教师便塞给的不想学的知识要学的快,其中的快乐也是学生自己可以体会到的,这就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即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上,于是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二、倡导灵多样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包、抱、泡”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所谓“包”就是教师满堂灌,一包到底,学生少有参与的机会;所谓“抱”即教师将课文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