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于实践中的“新理念”
真实单位是浙江省瑞安市万松学校。真实姓名为:郑秀贞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但新课标的几个优点在实践操作中却不能尽如人意,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理念在许多教师的“探索”中走上了绝路。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矛盾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个特点是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中的“养”字,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 语文新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串于阶段目标之中。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极是。这种理念一旦为不同的教师所评阅以后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加以实际现实原因,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将大之变味,许多教师却走上了歧途。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的定义为:“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突出体现在生命的关怀和文化的关怀中。“人文”不等于“思想”。 “思想”则并非人本质的规定性,它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没有一定“思想”仍不妨碍人成为人。“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可惜的是,不少人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君不见,有的老师在草草地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之后,就深挖教材中的微言大义,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参中的答案,然后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由课文所引申出的思想内容的正确、崇高、神圣,最后老师和学生再来一次思想的升华,达到一节课的圆满结束。有的干脆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什么精神、体会什么什么感情”,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好像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老师的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罢了。有的甚至专门为“人文”而“人文”,把“人”与“文”割裂开来,不是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处理得水乳交融,而是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孤立地划成截然不同的几块,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含英咀华却抛在了九霄云外。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大概是受旧时“工具论”影响颇甚,而今非得来个矫枉过正不可。韩军老师早就撰文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应注意“伪圣化”倾向,他认为,一方面,要强调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另一方面,又强调以入世精神、自由生活愿望,来反对和消解把人的精神宗教化、“伪圣化”,从而肯定人的多方面的自由生活欲求,使人的精神真正跃动起来。现在看来,可谓有先见之明。我们并不反对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基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思想教育,那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关键是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教育。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教育,大体分成两种——一是“能指”的,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即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笔形、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等;一是“所指”的,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母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当今语文教育中,学生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我们一方面明知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一方面又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游离开来,如同把一个人的血肉分开,却还嚷着培养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缘木求鱼。“要丰富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情感、壮化他们的精神,首先要弄明白造成贫乏、苍白、贫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意料到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文以交际’‘技术化’训练思潮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着、消解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