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二中张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用词精练的特点,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因文悟道,因道悟文。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品读文句,剖析语境,提高学生赏鉴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鉴赏词作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前要求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设疑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问让学生作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
3.点拨法.对关键词句的剖析领会。
教具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他诗风雄奇,诗人藏克家曾经这样赞誉:“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我们已学过他的《沁园春·雪》,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词。
2.录音范读《沁园春·长沙》,请理会词的意境,正确把握朗读时的音节停顿和逻辑重音。(板书课题)
3.[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于1925年(32岁),正是青春韶华,意气风发的年代。另请同学默读课文注释①,教师稍加补充(略)。
[研习词的上阕]。
[录音范读或集体朗读(背诵)]
提问:前三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提问:“独立”一词突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能否用“站立”、“直立”等词替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沉思遐想、心潮澎湃;不能,结合课文注释①,我们知道毛泽东当时正受到军阀赵恒锡的通缉,“独”字细腻地描摹出诗人临危从容、视天下为己任的坦荡博大的胸襟。而替换的这些一般性情态动词不能准确地体现这种意蕴。
提问:“看”字统领下文几句?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试用一个短语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共七句;“湘江秋色(图)”。
提问: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及其特征来描绘秋天特有的景致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霜天:竞自由。
提问:诗人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的呢?描写上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远眺→近看→仰望→俯瞰;由静到动,动静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拟人手法)。
[指名或集体朗读(背诵),并出示欧阳修〈〈秋声赋〉〉片段(略)]
[对比思考]哪位同学能概括出两诗意境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前者萧杀凄凉;后者秋意盎然,生机勃勃。
提问:“秋”历来是骚人墨客吟咏的永恒主题,或悲秋之落寞悲凉,或喜秋之绚丽多彩,你能从古诗文中举出几例吗?
——[学生回答,教师评析](略)
提问:末三句和这七句有何联系?找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生情←触景(写景为下文蓄势张本);怅、问(哲理暗示,感喟嗟叹之情溢于言表。)
[巩固练习]1.提出朗读或背诵要求。
2.要求学生根据词的意境正确口译(意译)。
[研习词的下阕]。
[录音范读或集体朗读(背诵)]。
提问:下阕的关键字词是哪个?对下文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忆;开启下文。
提问:结合本阕的形象描绘,你能概括出毛泽东在此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915年反袁(世凯)运动;1919年驱张(敬尧)运动;
1918年创办“新民学会”; 1919年主办〈〈湘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