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20字。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1.熟读课文,读懂文章大意,掌握生字生词。
字词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查阅书刊、上网、求教他人等搜集有关资料,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一方面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导入新课(约1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犹如好戏开场,锣鼓齐鸣,能很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作为一国君主,全天下的土地都归他一人所有,全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由此可见,一国之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你想做君王吗?如果你做了君王,你希望你的臣民怎样对待你?你喜欢有一大群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奴才对你百依百顺、奉若神明吗?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一篇杂文《我若为王》,看一看作者设想自己为王之后出现了怎样一番情景,这其中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认识。”
这样的导语给学生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急于知道下文,自然会全神贯注、精神百倍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检查预习,奠定基础(约6分)
在这里,我主要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生字词,各组间互相纠正错误,最后我加以归纳(课堂教学课件展示),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课前各组组长将搜集整理的材料上交,我评出较好的在课上表扬鼓励,最后总结归纳(课堂教学课件展示),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课文,教学新知(约20分)
这里,我采取“从局部到整体”并相互渗透的方式落实重点。
首先,我根据内容提出如下问题,从局部分析理解课文:
1.作者喜欢做王吗?
2.既然不喜欢,为何假设自己为王?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4.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呢?
5.奴才的嘴脸有多可恶?根据文中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6.阅读最后两段,讨论:“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名话的含义是什么?
7.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8.讨论:王权和奴才是什么关系?
以上问题不是一下子提出的,而是提出一个解决一个,各问题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课堂教学课件展示)前5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不太难,所以我让学生以齐答或自由发言,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较简单的问题,我请学习较吃力的同学回答,这样可以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求知的欲望;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我加以点拨,启发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第6和第8个问题相对较难,我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