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30字。

  六   最后一课
  上海兰田中学  钱铁男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触发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说明: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
  渲染氛围 1、出示、朗读小诗,请学生为诗歌配上题目,并谈谈从诗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1、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拟题的理由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自己所了解的小说创作背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小结) 从诗歌导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渲染庄严的氛围,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言能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