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90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 葛莉茜
柳永词“工于羁旅行役”,他以明白晓畅、音律谐婉的语言,“状难状之物,达难达之情”,自然真切,不落斧凿,真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的一块光彩晶莹的宝玉!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派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语言,从而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语言,从而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送别》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更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我们学过很多送别诗,但是在《赠汪伦》里,我们体会不出悲伤的情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我们不敢悲伤,怕王勃笑话,在《送元二使安西》和《送孟浩然之广陵》里,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悲伤。那么,让我们在这首《雨霖铃》里,尽情地悲伤,忘我地“销魂”吧。
二、介绍柳永
生平:课下注解足矣:柳永,……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望海潮》得以推荐给孙何,借因歌伎故。)……柳永通晓音律(因此,诗歌有音韵美,有音韵上的雕琢)。……
柳永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他对北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语言通俗易懂,音律优美动听,使“凡有水井饮处,即能歌柳词”。
三、教师范读或范背,让学生了解节奏,因为词的节奏不像诗一样整齐划一,也不像表象那样按标点读过即可,它在标点内外还有些声断气不断的节奏
节奏如下(可用多媒体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调名《雨霖铃》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蜀中,于栈道中闻铃声,起悼念杨贵妃之思,因制此调以寄恨。因此,此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能尽委婉凄恻之意。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一点,虽然我们不能再听到这个调子的音乐,但我们依然从词的节奏里感受到缠绵悱恻之情。
四、解读诗歌
1、根据课下注释,消除字面上的障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