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30个字。
湖心亭看雪
执教教师:郑文富
教学设计
复述•感受•点评
一、教材分析
1.作品。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五篇文言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散文。它们风格各异,但皆笔触多姿,情思深浓,耐人品味。其中《湖心亭看雪》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婉曲的意蕴,令人把卷难舍。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清朝顺治年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小品文。作品描述了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大雪之后的夜晚,作者独撑一叶小舟在雾凇沆砀的西湖上看雪,在湖心亭上偶遇两个金陵客并与他们共同饮酒的经历。作品通过描绘阔大混蒙、如真似幻的湖山夜雪图和湖心亭上的奇遇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个性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隐隐可以品味出亡国之痛。作品写景笔墨混然,炼字出奇,叙事笔调潇洒,夭矫善变,大自然的奇美、作家的独特性情与汉语的神妙,三者完美交融,创造了空灵晶映的艺术境界。
2.作家。
作者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天孙、陶庵、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隐居著书,最优秀的作品是回忆前朝繁华生活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概括地说,他是一个用后半生回忆前半生的人。前半生,他与明末的多数文人一样,打着追求个性解放的旗号,过着奢糜的生活,“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结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张岱:《自为墓志铭》)凡俗世享受,无所不至其极。明朝灭亡后,“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张岱:《陶庵梦忆序》)“葛巾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秾华,自谓梦境。著书十余种,率以‘梦’名。”(《绍兴府志•张岱传》)从他的诗文作品来看,他对前明的眷恋是真挚的和深沉的,饱含着无限的忏悔和忧戚,其胸中猿咽,笔下泉鸣,着实令人动容。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初中生有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较好地进入作品。而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好奇心,《湖心亭看雪》中奇丽的西湖雪景和湖心亭上传奇般的偶遇,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善加引导,还能调动起学生感受自然美、人情美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客观情况,本课拟引导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并取得收获:
1.通过复述活动,准确理解“俱绝”、“挐”、“沆砀”、“强饮”、“白”、“喃喃”等字词,充分感知“湖上雪景”“亭中奇遇”等情景,理解文意。
2.通过感受活动,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豪爽性格、洒脱性情与对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品味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
3.通过点评活动,对作品简练质朴、炼字自然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四、教学策略
把文言文教“活”,是文言文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何为“活”呢?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在掌握基本字词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有较好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灵活复述内容;二是对作品中的形象、境界有真实的体验,有文若己出之感,品出味外之旨;三是能品味作品语言特点,有意识地学以致用。
让学生学得主动,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学习,是达到“活”学境界的根本途径。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
根据上述要求,《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拟设计复述课文、感受课文、点评课文三个活动,并以诵读为线索贯穿全课。
1.复述。用复述带动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强化对新学字词的运用。在学生初知文意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绘的主要情景,然后学生从作者和金陵客等角度复述课文。要求复述能自然串起原文中描绘的主要情景,准确用好“俱绝”、“挐”、“沆砀”、“强饮”、“白”、“喃喃”等词语。在这个带有一定创造性要求的复述过程中,学生充分而灵活地理解内容,也实实在在地运用新学字词,有效地完成字词积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