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30字。

  古代诗词三首
  thzyh1968
  学习《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有没有看过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看过)这就是其中的一幅剧照。大家认为动画片中的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生说多少,就是多少)这只是外国人塑造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花木兰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千古传诵的乐府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三、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