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有教案,约4480个字。
班组号姓名总第课时
青云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邹志红审核人;丁海英
课题 《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自主解决字词问题,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文章脉落。
3.抓住小弗郎士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知识链接:
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都德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或简称为: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