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20字。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奋六世之余烈 奋:奋起,发展
B.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C.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怨:埋怨
D.委命下吏 委:交付、交给
2.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以弱天下之民 B.奋六世之余烈
C.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首句采用了排比句式,又精心选用了一系列近义词语,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奋、振、吞、履、执等动词也用得精当。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说秦始皇对内实行了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是写其弱民政策,这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C.本段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文段末句刻画出秦始皇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心理。
D.本段先极力渲染秦始皇不可一世,声势显赫的统一事业,又写始皇的愚民、弱民政策和加强防御力量的种种措施。此段为下文写秦国迅速灭亡作对比。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
(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
考点知识巩固
第二册
[第五、六单元]
一、文言实词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孝公既没:
(2)合从缔交:
(3)威振四海:
(4)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距关,毋内诸侯:
(7)张良出,要项伯: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0)令将军与臣有郤:
(11)因击沛公于坐: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3)虽趣舍万殊: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或师焉,或不焉:
(16)振之以威怒:
(17)既然已,勿动勿虑:
(18)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内立法度,务耕织:
(2)以致天下之士:
(3)秦人开关延敌: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5)奋六世之余烈:
(6)序八州而朝同列:
(7)卮酒安足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