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580字。

  《再别康桥》课例研讨资料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替代、不能指示。“非指示性”是笔者与多位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探索研究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其核心精神是“两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就是说,学习一篇文章,学习目标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预设,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认知、情感等)与文本特点在教室里现场确定,并且带有个性差异;问题答案不由教师宣布,而是由学生思考后得出。教师不是指示者,甚至不是传授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的这一堂《再别康桥》教学基本步骤是: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再读,据此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根据各自的学习主题,开展研读欣赏;欣赏之后交流体会;再将研读中的各种疑问提出来讨论;教师根据研读情况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并不是答案,更不是标准答案);最后,由学生作总结语。
  下面是笔者上《再别康桥》的实录。
  我在对《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作了一点介绍后向学生提出要求:“先请各位初读两遍,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换句话说,读了本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发言。
  王璐君:一时之间无法找到更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只觉得美。
  郑升升:感觉那种意境很美,给人一种非常舒坦、亲切的感觉。很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韩一心:本诗很抒情,有一种意境美,向我们展示了康桥的优美风光,让人向往。首尾两段很经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黄宣滕:开始时只知道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被很多人传诵。第一次读下来觉得语言很美,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汪琪瑶:全诗很美,给人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安详的,又是带着阳光的伤感。
  黄峰峰:用平凡的词句组成一首让人羡慕、令人陶醉的诗,读后,似乎康桥的整幅画面就在眼前。
  黄琦:我觉得作者像一片羽毛,在康桥上飘荡,对身边的景物发出奇妙的想象,有一种很轻柔的感觉。
  周凤娟:读了《再别康桥》,仿佛回到了初三时的毕业晚会上,那种依恋的感情油然而生,眼里不觉噙满了泪水。
  自由发言后,我要求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对你来说,最想学习本文的什么?请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概括学生确定的学习主题,大致有语言、意境、情感、构思几类。
  “现在,请各位按照自定的学习主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研读过程中,请在备用纸上随时写下感受,及时捕捉闪现的灵感。”
  同学们开始研读欣赏,十分钟。
  然后我提出要求:“现在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研读感受。每人依次来说,发言时间不少于一分钟。”
  小组交流之后,我把他们引向全班:“请每个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欢迎毛遂自荐,主动发言。”
  于是有下列同学发言——
  陈易馨:我的学习主题是语言。这首诗的语言很美,运用了大量华美的辞藻,比如“金柳”“艳影”“柔波”“招摇”等等,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金柳”时,用“新娘”来比喻;形容波光时,用了“艳影”这个词,读了以后很陶醉,使人有魂牵梦绕的感觉,真的好美!作者在诗的首尾用了“轻轻”“悄悄”,不仅使首尾呼应,还让我们知道了作者似乎不忍心打破康桥的美、康桥的安详。
  郑升升:我的学习主题是思想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