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有教案及同步训练,约5910个字。
《致女儿的信》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设想:
课前预习,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歌曲、名人名言、故事、影视片断以及家长对爱情的看法;搜集作者的生平简介。课中通过朗诵,感知课文的寓意;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爱情的理解;通过研读,学会课文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进行适当拓展迁移,初步认识“爱情是什么”,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诗词、歌曲、故事、影视片断;
3.可以向身边的长辈询问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4.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把喜欢的语句勾出来,或者把不懂的画出来,上课交流。
二.导入: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 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 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
-------莎士比亚
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的你们,也许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我想问问同学们,十四岁的你想过爱情吗?想过的请举手。
那么,你想过爱情到底是什么吗?你们原来是否和父母交流过什么是爱情这个话题?(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
曾经有这么一个父亲,当他14岁的女儿向他问起“什么是爱情”时,他以信的形式给女儿讲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体验过爱情的过来人,对爱情的理解。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请同学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情况。(学生展示所搜集的有关苏霍姆林斯基)
8、《致女儿的信》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识记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
忐忑()宿愿()
2.、根据拼音填汉字
bó()然大怒怒不可è()伫立níng()视
迷huò()不解无与lún()比shǔ()光
3、填空:
(1)信封的左上方填写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
(2)本文选自《》,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国籍)教育家和教育。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征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
二、整体感悟
1、理清文章脉络,补充相关信息
第段~第段:女儿提出问题及。
第段~第段:回忆,得出。
第段:告诉女儿。
2、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但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开了?
3、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