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60个字。

  第六单元第2课曹刿论战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本文材料剪裁得当,详细记叙了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的情节,突出了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干。这样剪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鲁庄公的“鄙”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谋”是本文又一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其中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非常典型,因此加强积累是很重要的。
  教学设想:
  让学生从文章的主题的角度去自主探究材料的详略安排,并把这一技巧与写作训练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文言文的学习要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联系起来,加强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突破:
  联系写作实践与生活加强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找出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二、 解析题目
  1、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
  2、 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
  3、 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论”)
  4、 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
  三、 简介历史背景(学生读注释后教师补充,出示幻灯片)
  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点拨:从历史背景分析,鲁国进行的这次战争是什么性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