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12张,教案约2340字。
《铃兰花》教案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车颖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中体现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见过铃兰花吗?很遗憾,我们都没有,图片上的这种形状如同铃铛的白色小花,就是铃兰花。在西方,把铃兰花送给亲朋好友,幸福就会降临收花人身上。所以铃兰花的花语是幸福再来。南斯拉夫把这种花作为国花。本文的作者小时候为了采摘铃兰花,特地去了一趟“地狱”,并收获了成长。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学习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铃兰花》。
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被收录在《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一专题,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概括要点:(1)从小害怕地狱。(2)父亲强迫去地狱放牧,因害怕跑了回来。(3)为母亲第二次去地狱采摘铃兰花。
2.在文本中找出两次去地狱的相应语段。
第一次:5-22
第二次:23-36
三. 体会情感,把握主旨。
1.课前,我们同学在学案中写下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我整理了一下:(投影)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害怕到地狱放牧的故事?
2作者如此害怕地狱,为什么还自愿进入地狱采摘铃兰,“一股神奇的力量”是什么?
3父母的一些行为让人不解。比如:我哭得像个泪人,父亲却笑了;我撒了谎,父亲却不再让我去地狱放牧了;父母为何不去采铃兰;我采铃兰回来母亲就站在那里,她知道我去了吗?
4本文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
为了更好的解决我们同学的问题,同时使大家对文本的情感和主题有准确的把握,我设计了一个表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大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们一起看:
作者到“地狱”去了两次,这两次行动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请大家阅读后两个部分,试着比较这两次行动的异同点。
【教师提醒: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圈划重要的词句,作为你回答问题的依据。】
相同 不同
“我”去“地狱”的原因 都是父母刻意安排,让“我”战胜恐惧 第一次:是被动的,是父亲强迫我去的
第二次: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去
“地狱”的环境 恐怖 第一次:淙淙的流水声好像有人在耍妖术
第二次:恐怖的程度更深(潺潺流水的不寒而栗的声音更响)。
“我”的表现 害怕 第一次:吓呆了,大声哭叫着跑开
第二次:更恐惧,兴奋,泪珠噙在眼里,捧走了一大把铃兰
2.注意:(1)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父母刻意安排的依据。
(2)找出两次去地狱都很害怕的依据。
3.比较结果:
(1)从第一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和母亲对“我”培养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想利用“地狱”培养“我”的勇气,他们对“我”的爱的本质也是相同的。只是父母教育和施爱的方式不同,父亲以硬性任务考验“我”的勇气,母亲用蕙质如兰的善良柔情唤醒“我”的勇气。
(2)在后两组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地狱”的环境更恐怖,我也更恐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