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90字。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海因里希•伯尔
  授课教师:王海波
  授课班级:高一(4)班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4日第六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的作用。
  2.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德国青年一代在二战中的遭遇,军国主义教育对青年一代的戕害,找出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教学重点难点:
  1. 小说怎样为悬念埋下伏笔
  2. 小说是怎样通过“我”的遭遇来揭示主题的。
  教学方法:阅读课,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要接触两篇小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位作家同样经历了二战,而他们的小说也取材于此。在《一个人的遭遇》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苏联战士在二战中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伤兵的悲惨遭遇。
  二、 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
  在预习的时候我跟一些同学交流了一下,大家可能第一次接触那么长的文章,感觉读不下去,读完了以后也觉得没有读懂。
  确实,这篇小说对于大家来说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它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写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回想起的,我内心自己对自己的独白,把这些糅合到一起,这种意识流的写法就显得情节比较分散。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件事情,把小说分散在各个地方的细节拼出来,一起来理清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情。谁来说一说?
  ——明确: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原先的文科中学)
  环境:火光冲天,炮声不绝。人物: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三个月前入伍,推测年龄约十五六岁。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主要情节:他被人抬到医院后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以及受了什么伤,最终他通过自己的手迹发现自己就在母校,并且他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板书)
  (二)悬念的设置以及小说的伏笔
  这么看来,小说中有两个悬念——第一是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二是自己受了什么伤。在小说中他一直在寻找答案寻找证据,但又一次次推翻证据,最终才在结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板书标示)但在揭示谜底之前,小说中有很多暗示和伏笔,暗示这里是母校,暗示自己受了什么伤,我们现在把小说中的伏笔梳理一下。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来整理。
  ——明确:先看第一条线:我究竟在什么地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