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屠明洲
(一)
语文教材处理的辩证艺术。
一、取与舍
语文课文不是字字珠玑,篇篇佳作,非要学生整段整篇地学习。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重新选取与舍弃。这里所说的“取”与“舍”,一是指对课文某句某段的取舍,二是对课文某单元某篇的取舍,三是指对课文训练重点的取舍。“取”是选取课文重要内容、难点内容、或是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训练的内容。“舍”是舍弃那些内容过旧或是与学生能力训练关系不大的内容。处理好“取”与“舍”的辩证关系,才能让教材为我所用,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所用;才能使语文教学目的突出,重难点突出。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该单元中的<春>完全适合教学要求,因而就可以选取此课文重点讲,而<山中访友>文字浅显,学生易懂,则可以舍去不讲,仅引导学生课外仿写一篇文章(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即可。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二、源与流
宋代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语文教材的滞后性,课文的一些观点或内容已经过时,我们就要结合时代特色,把课文作为源头,发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新鲜气息的内容,以增强文章的生命力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旧课文焕发出新的教育价值。八年级上册<信客>一文,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信客,遭遇诬陷,你会怎么办呢?其实,怎样做人应该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三、循与变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要依照课文的思路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脉络,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及课文内在的逻辑,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议论文的教学,就要遵循课文内在的思路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而有些课文,则大可不必依照课文的顺序亦步亦趋,可灵活变化。分析课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从课文的开头切入,也可以从课文的结尾切入,还可以从课文的中间切入。比如教学<风筝>时,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下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分析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这个例子,怎样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模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