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90个字。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文本分析
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不管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要坚信在翻越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找到那信念凝成的海。但在漫漫人生路上,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当我们灰心失望,恐惧害怕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和我们分享了他处理人生困境的方法。
这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悬崖上的一课》。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要什么都别想,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来提高勇气,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莫顿•亨特这段经历中的经验“屡次”帮助他走过工作中、生活中的困境;他希望这种处理困境的方式也能对其他人有所启发,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样一来,他一个人的经历就被千千万万读者了解,使千千万万人获得启发。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记叙这段经历的。开头第一段作者就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是费城,起因是“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所以决定去爬悬崖。通读全文之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一共写了七个人物,包括我、爸爸,和其他五个小男孩(其中提到名字的有两个,分别是内德和杰利)。并且我们还能很快就找出主要人物是我和爸爸。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既然是描写“脱险”的经历,那就一定要先写“遇险”。看看文章中哪几段是描写“遇险”的,哪几段又是描写“脱险”的?不难看出,全文以父亲的出现为分界限,父亲出现前主要描写了“遇险”的经历,而从16段父亲出现则开始描写我怎样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脱险”的。请大家注意全文的高潮也在这里。在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交代了事件的结果,而且不但写了“脱险”故事的结果,还写了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叙事结构非常完整,清晰的体现了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既有条理又中心突出。这种叙事方式,同学们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也可以学习借鉴一下,特别是要写出这件事带给你启示和思考,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更有深度。
弄清楚了作者是怎么组织文章的,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些更细致的地方。请问,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为什么这些方法能使故事生动?
1、语言描写:符合个人身份特点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产生现场感
2、心理描写:使得读者更了解人物心理感受、变化
3、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4、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特点。
作者为了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他的感受,就必须要如实地写出他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他所做的事,所以他运用了这些描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找找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的胆小和恐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