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90字。
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确定目标
①课标摘引。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6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第7条,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②课标分析分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一直都被选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其简洁清丽的语言,孤独清寂的心境,饱含深情的笔触,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其身体力行的爱国情操也是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代表。结合课标和本课的实际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为品语言、说技巧、理清感。
六步思考:
1、两条均是“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感受”“品味”“了解”。核心概念:“语言”、“作品内涵”、“主要表现手法”。
2、剖析核心概念。语言在本课主要体现为明白晓畅、又含义隽永的句子。(难点)作品内涵是抒发的作者的感情: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重点)主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寓情于景。(难点)
3、剖析行为动词。说出语言特点;总结内涵;辨别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4、确定行为条件。结合语境说出语言特点;结合文本和背景总结作品内涵;结合语境辨别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5、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结合语境概括说出语言特点;结合文本和背景准确总结作品内涵;结合语境准确辨别分析主要表现手法。
③确定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结合语境阐述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结合语境准确分析对比衬托,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并能说出其好处。
3、结合文本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的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品味探究散文的语言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落实目标
一、导入
他曾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漫步,他也曾在游山玩水中排遣寂寞 ,但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时刻,他没有《沉沦》,他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只为品味《故都的秋》,因为在他的心中祖国就是一切。他——就是郁达夫。(我把郁达夫的作品串联到了导语中,既新颖生动,又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自学释疑,整体感知。1、抓主题,找出文眼;2、抓主线,理清主要结构。通过表格学生很快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第1段开门见山总写北国秋的特点,最后通过对比总写北国秋的特点。结构为总分总,且首尾呼应。表达方式上前面以记叙描写为主,后面抒情议论。朗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填写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表格。黑体部分为小组合作填写部分,此环节比较容易。表格考察节省了课堂时间,清晰、可操作性更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