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60个字。

  《唐雎不辱使命》学练方案
  山东刘一心
  ☆课文导读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雎(jū)  跣(xiǎn)   祲(jìn)怫(fú) 缟(ɡǎo)傀(ɡuī)
  二、词语释义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古今异义词
  岂直五百里哉(直:古义,只,只是;今义,不弯曲。)
  休祲降于天(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夫: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义,夫人,丈夫。)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扩充。)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三、语句解读
  1.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宾后置,相当于“于先王受地”。)
  四、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五、背景探视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为最强大。秦王想统一中国,加剧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吞并了魏国。安陵是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骗取安陵。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威胁,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勇折秦王,不辱使命,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唐雎(   ) 怫然(   )休祲(   )缟素(   )徒跣(   ) 色挠(   )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轻寡人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