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30字。
第3课《社戏》导学练测
山东刘一心
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大抵dí:大概,大都。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驳回: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yǒng跃yuˆ: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船篷péng:小林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赤膊:光着上身。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家眷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jiǎo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duó来踱去:慢步行走。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2、背景介绍
这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时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獐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
㈠环境:(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㈡伙伴:伴我游戏。
㈢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祛工的全过程。
(4-9)看戏前的波折。
(10-13)看戏途中见闻、感受。
(14-21)在赵庄看戏。
(22-30)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写作方法
⑴成功地刻画了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最聪明”的是双喜当“我”看戏不成,“急得要哭”时,他马上想出“好主意”,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他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安慰“我”;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他如大哥般体贴,如小领袖般善组织。其他如桂生,看戏时殷切地为“我”买豆浆舀水;阿发在月夜归航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对孩子们偷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不少”,听说是为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又来亲自送豆,并夸奖“我”。多么淳朴善良的品质啊!绝不虚伪的原始的本能的人性美!
总之,美景养育了美人,这一方“乐土”又怎能让“我”忘怀呢?
⑵景物描写很有特色
作者善于用简洁明快的笔调,去描写江南水乡的美景,给人留下江南水乡不仅人美,景也美的美好印象。具体说,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远山,皎洁的月光,白色的航船,远处的渔火和红红绿绿的戏曲人物;听觉方面写了孩子们的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横笛声,唱戏者的“伊伊呀呀”声;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还有那神秘的夜气和湿润的水气。真是有声有色、有香有味,勾画出一幅情景晚融的江南水乡美景画。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来状物抒情,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如写船行之快,用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些都十分生动传神。有的景物描写还为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如写两岸的豆麦,就为归途中“偷”豆吃做了交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