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四川省双流中学陈剑泉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出一条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实施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老师的神圣职责,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将对这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老师的神圣职责
我国政府于1993年1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教育战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1996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向更高更深层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的一次讲话中,再三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母语教学重任的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基础,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种规定的实质就是创新教育。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培养继承型人才为目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三中心(教材、教师、课堂)为基本教学特征。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将问题设计的动机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煞费苦心,直接或间接指向答案标准定型的结果,把教参书中的"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硬性取消言语的多义弹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把学生的思维僵固、凝化,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堂语文课实际上成了语文教师的表演课,学生的任务就是上课抄答案,下课背答案,考试写答案,根本没有思考的必要,更莫说有
(注:此处省略部分内容)
型经验,我在这里也想谈谈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语文应如何实现创新教育的问题。
二、关于创新的概念和创新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