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有教案,约346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庐丰民族中学曾传康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导入新课。
解题: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例如:“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还有更为可笑的是,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玄虚(xuán)诓骗(kuāng)慨叹(kǎi)搽粉(chá)
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为民请命: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
怀古伤今: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一种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