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0个字。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
1.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效果。
1.一位同学做了“我所知道的丁肇中”的预习笔记,请你帮助补充完整。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 物理学 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粒子获 诺贝尔物理学 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cuò)
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求知,这里指得到知识。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的样子。
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呢?“格物致知”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中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5.编写阅读提纲。(提示: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
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提出实验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弘扬?为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