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荷塘月色》教案
设计人:王先云 审核人:李相红 执教人: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全文结构,体会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