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份,分为4课时。
武威第五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2014年 5月日 第 二 学期 总第 课时 授课人:
课题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张康国 集体备课教 师 李秀芳臧晓敏包蓉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力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
重点 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
难点 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课型 教读课 主要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
教学
模式 教学手段与教具
板
书
设
计
作业
设计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联系本文具体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4.最后一段共有5句,分别回答了哪5个问题?
教学
反思
武威第五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补充修改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
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
二、启发思考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
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
明确:全盘否定、全盘接受、消极逃避、辨正吸收。
3.我们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态度?(见练习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