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学习目标】
1、 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理解作品的主旨
2、分析意象意境,赏析杜甫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赏析语言、意象,分析作品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杜甫,字 ,诗中常自称 ,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 、 、 )、《三别》( 、 、 )。
【课堂探究】
一、 阅读《蜀相》,完成以下问题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1】
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 (鲍鹏山 )
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由于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
与李白对具体的人事不感兴趣正相反,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关注与关心,这可能正是他人格上日臻于圣人境界的途径,圣人就是“即凡而圣”的。一部《论语》,其中多少哲理,全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孔子的学问,其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也即在此——人伦之圣孔子和诗歌之圣杜甫,其精神特质及升华之途径,确有相同处。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杜甫选择的不是感慨,这一点他与李白正相反,李白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