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4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散文第五单元第三课《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散文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时(总5)
  一、新课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