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课件.ppt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1.doc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2.doc
第8课咬文嚼字学案.doc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咬文嚼字》一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分析课文观点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全文脉络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清全文脉络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
学
设
计
一、课前检测(3′)
二、新课导入(2’)
三、介绍作家作品(3’)参见学案。
四、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20’)
指导:勾画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
五、订正字音。(3’)
婵娟( chán ) 憎恶( zēng wù ) 箭镞( zú ) 岑寂( cén ) 清沁肺腑( qìn ) 搅扰( jiǎo ) 词藻( zǎo ) 付梓( zǐ ) 尺牍( dú ) 下乘( chéng ) 锱铢必较( zī zhū )
六、整体把握文本。(12分钟)
1、文章脉络分析。
(1-5)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6-7)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
(8)总结上文并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2、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注意“咬文嚼字”)(段三)
(2)在作者看来, “咬文嚼字”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和精神?其实质又是什么?
明确:体现了一种刻苦自励、推陈翻新的态度和精神。(段八)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质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三段)
七、整理消化(2’)
……
【导学】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主要观点。2.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时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作者作品: 1.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2.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导思】1. 给加点字注音:婵娟( ) 憎恶( ) 箭镞( ) 岑寂( ) 清沁肺腑( )
搅扰( ) 词藻( ) 付梓( ) 尺牍( ) 下乘( ) 锱铢必较( )
2.梳理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1— 段):文字与 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层( — 7段):
第三层(第8段):
3.理解“咬文嚼字”的新含义?用文中语句回答。
【导练】
思考: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10分)
所举例子 说明的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