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18.doc
词类活用(学案16).doc
词类活用教案.doc
词类活用习题.doc
词类活用习题教案.doc
特殊句式教案.doc
特殊句式习题教案.doc
文言虚词17学案.doc
文言虚词习题教案.doc
【导学】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导思】
在文言文的基本表达中,具体有哪些活用现象?各类活用现象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中“军”本是名词,在这里或用做动词“驻军”。
(3)“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白衣冠”,活用做动词“穿白衣、戴白
帽”。
(4)“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活用做动词“登记”。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宾语“留侯张良”,所以活用作动词“与……交好”。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
(2)“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乏困”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共”
……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B.进兵北略地
C.又欲肆其西封 D.使图所掳妇人
2.下列加点字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越国以鄙远
C. 既东封郑 D.秦王还柱走
3.下列加点字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樊於期乃前曰 B.沛公军霸上
C.阙秦以利晋 D.请西约三晋
4.下列加点字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期年出之 B.弦而鼓之
C.夜行逢鬼 D.粪土当年万户侯
5.下列加点词不是动化的一项(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急而求子
C.使使以闻大王 D.太子迟之
6.下列加点词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
A.发尽上指冠 B.道芷阳间行
C.此其志不在小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7.下列加点词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道芷阳间行
C.刑人如恐不胜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8.下列加点字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阙秦以利晋 C.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妇女无
……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判断文言文中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汉语言的表情达意的魅力,领悟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
重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贾母)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9)“……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0)“……,……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对话省 (他,项伯)长于臣。(《鸿门宴》)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3、倒装句 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宾客知其事者”是“知其事者宾客”的倒装。可译为“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例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亚父。白璧一双,是“白璧一双”的倒装。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