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9份打包
1 劝学 .doc
2 师说.doc
3 为了忘却的纪念.doc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
5 归去来兮辞.doc
6 荷塘月色.doc
7 烛之武退秦师.doc
8 荷花淀.doc
9 赤壁之战.doc
1 劝 说
【设计说明】
本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根据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心理特点,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基础上,运用自由朗读和背诵比赛,及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在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积累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对句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进行比较和深入思考,了解两个观点在时代背景、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了解荀子的思想及作品;积累“劝、中、疾、于、者、而、生、知”等实、虚词和古今字、通假字。
2. 技能目标
学好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法;背诵并翻译全文。
3.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
3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设计说明】
1.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地形式化的传输,宜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走进人物,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3.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4.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把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宜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多读课文,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课内研讨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的含蓄语句,理解典故的作用
2.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认同作者韧性斗争的主张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读文本,在分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的结合中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用于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左联”五烈士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执着精神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
2.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
……
5 归去来兮辞
【设计说明】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它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热爱,但要准确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归隐情感,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采用恰当而又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情感领悟采用探究方式,教会学生利用资料阐发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群策群力,归纳提炼,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去来兮辞》的教案设计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检测、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实词含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浸入自然中的生命见解和艺术个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 ,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投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