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诵读(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性探究),教案约2500字。
《登岳阳楼》教案
程林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2.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3.学会通过联想、想象去假设自己就是杜甫(孤苦漂泊、贫病缠身、国势衰微),身在其中,感受今昔的对比来明了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开阔宏大的意境,跌宕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领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古往今来,这里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登楼赋诗。李白就秀口吐名篇,将船买酒白云边;孟浩然慨然长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范仲淹则赤诚高呼“先天下之先而先,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杜甫更是在此凭轩远望,涕泗横流,写下了千古名诗《登岳阳楼》,杜甫为何将如此浓烈的情感寄托在本诗当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圣的脚步来学习这首诗。
一、作者简介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辞官后,四处漂泊。一生坎坷,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客死在一叶孤舟上。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一共可分为四个时期:(简要介绍)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的第四个时期,也就是诗人逝世前一年(大历三年)的深冬,时年五十七岁,此前,在四川失去依靠的他,无奈之下携全家沿长江顺流而下,打算沿洞庭湖向南漂流。在经过岳阳时,登上了岳阳楼。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多病,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不禁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请学生诵读
学生一读
学生二读
教师点评并展示诵读指导:注意停顿、重音、情感,分析本文的停顿、重音、情感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