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12张ppt.ppt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doc
《像山那样思考》主题单元小组合作评价量规.doc.doc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
2.过程与方法:
与文本对话,品读文中饱含诗意而富于思辨的语言,体味其中的哲思物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正字正音
嗥叫( ) 弹丸( ) 饿殍 ( )
毛骨悚然( ) 嘎啦( ) 嬉戏( )
蠕动( ) 上膛( ) 扳机( )
艾蒿 ( ) 残羹剩饭( )
(二)知人论世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
他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被誉为“绿色圣经”的《沙乡年鉴》。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文本研习
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和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的深沉的呐喊
对……骄傲?
(四)深情朗诵,提取信息
1、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2、作者对狼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触发他发生变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