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雨巷》教学设计.doc
《雨巷》20张ppt.ppt
朗读背景乐.wma.wma
配乐朗读.mp3.mp3
姓名 徐惠芸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莱州市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诗歌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要理解这首诗歌的意绪,就必须结合戴望舒的生平以及社会背景来理解;品位也是个人的一项审美活动,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自我感知《雨巷》的内容上,并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引导、鉴赏方法的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确并掌握现代诗歌的一般阅读鉴赏方法。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放在赏析意象、运用知人论的方法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
二、学生分析
高一必修一《雨巷》,是一首现代诗歌,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生初中时只是局限于能够背诵、默写诗歌,所以缺乏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所以,对于刚升入高一的新生来说,诗歌鉴赏能力基础薄弱,理解与品鉴能力等基础水平一般,所以在一般的欣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并未掌握的情况下,所以应该把更多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次、多法的朗读、诵读、精读等对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进行体会和感知,并给予学生引导,让他们去联想和感受,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也必须经过这一个自己感知体会的过程。所以本次授课把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把握意象,感知诗情画意作为了本课的重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