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7张。含配套教学设计,约5340字。
  学情分析
  一、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准备
  学生在九年级下册学过《<诗经>两首》分别是《关雎》和《蒹葭》两篇诗歌,学生对于《诗经》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了解仅仅止于爱情诗。对于《诗经》的其他篇目,没有过多了解,对于弃妇诗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关雎》和《蒹葭》两篇诗歌,都是抒情性较强的诗歌,理解的难度较小,因此学生初接触《氓》这种叙事性强、篇幅长的诗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借助工具书。
  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婚姻、婚变等话题,接触较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基本没有,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此外,学生处于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对于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了解少,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需要补充相应的当时社会背景。
  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难度分析
  大部分同学借助工具书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概情节。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句子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对于文章更深层次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的分析,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理解的较好;大概还有五分之一的同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课前或课外学习准备
  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先秦女性地位的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诗文做准备。此外,推荐学生读安意如对于《诗经》的赏析作品——《思无邪》,方便学生分析诗文的内涵,同时引起学生读《诗经》的兴趣。
  一、文本内容学习效果分析
  全班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全诗的主要的内容以及结构,能够复述全诗的主要内容。理解本诗所描述的女子从恋爱到婚变再到决绝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感知到本文情感线索的变化由欢快、幸福变为怨恨、哀伤再到决绝的过程。文本内容学习方面已经达到全班掌握的效果。
  二、表现手法的学习效果分析
  对于《诗经》典型的赋、比、兴手法,赋的表现手法较为简单,学生自学即可掌握。而对于较难的比、兴手法,通过先举例讲解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理解比、兴手法的作用。而在自己寻找比、兴手法的句子方面掌握稍差,对于比、兴手法的运用掌握不牢固,需要课后练习巩固。
  三、人物形象的学习效果分析
  对于本课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特点变化的总结归纳,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理解掌握,对于采用的对比手法也能够稍加引导即可得出。但是对于本课的女主人公命运的社会原因的分析方面,明显感觉学生较为吃力。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还是不够充分,所以在分析社会原因时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应该在课前多补充这方面这方面的资料。
  《氓》教材分析
  一、《氓》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在鲁教版高中语文5册必修中,必修1、2没有选入古诗文,必修3中才第一次涉及古诗《氓》和《行行重行行》。在必修4中有宋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诗二首《雨巷》和《错误》;在必修5中有《沁园春•长沙》和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由此可知,《氓》是整个必修中的第一首古诗,对于学生古诗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