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60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田承炜
  【设计意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任公先生的形象,展现他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也不必面面俱到。尽管尽管本文有的地方很精彩,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所以,这堂课,我主要想通过对梁先生演讲细节描写的赏析来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2、简要了解作者梁实秋;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先生所讲的杜诗、《桃花扇》、《箜篌引》来了解先生的性情与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
  2、对《箜篌引》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    时】 1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再别康桥》认识了浪漫诗人徐志摩,他在现代诗坛上名头之高、影响之大妇孺皆知,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使然之外,还得益于他成功地拜梁启超为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就置于众生之上了。那么“虎爸”徐申如花了1000块大洋替徐志摩拜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看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介绍。
  (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激起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带有悬疑性的言语带动思考,调动学生情绪。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必修1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由于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诗时,我通过《再别康桥》讲过徐志摩和梁启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就借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主人公。
  梁启超、徐志摩这师徒二人一同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我猜想编者是有意为之。尤其是读完这篇散文,不禁佩服编者的用意,两个作品同是着眼于回忆的图景,但是我们看《再别康桥》,能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看得人心中暖流涌动,令人感叹。
  也许这一冷一热,一感一叹,便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前人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来过世间的印记,我们小心拜读,也算是对他们生命的纪念。
  所以我这样导入,是不是暗合了编者的意图呢?使前后的学习内容连在了一起,在一冷一热中感知生命,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架起桥梁。)
  二、品文
  【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有的地方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所以有关梁启超的有学问,有文采的表现可以简单带过; 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觉最后一段中的“热心肠”最是与常不同,值得玩味。于是,就抓住这句话,就此切入,带动全文。
  【设计提要】
  1、这篇文章共有10节,请问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3、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 “热心肠”指什么?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我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文章。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赏析课文的思路采用的是 “倒叙”的方式,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艺术性。有时,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还在于教育的手段。
  一般的教学顺序是从头至尾,顺次讲来;而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完全可以颠倒这种顺序来讲的,而且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本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是对梁启超的学者形象的总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因此,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采用“倒叙”的方式,便于学生抓住文脉,进而把握全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