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30张,教案约3830字。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思考:
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
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
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两个星期后,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 简介作者并解题
1、鲁迅略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 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 君:对人的尊称,无男女之别
三、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⑵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⑴、⑵两个问题。
明确:
⑴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⑵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 悼念 尊敬激励 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唤醒
3、总结
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 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 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明确: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
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