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2015年华北联合共同体语文同课异构比赛
导学案 宋丽萍.doc
教学设计 宋丽萍.doc
评课 王岳东.doc
讲课课件 宋丽萍.ppt
说课课件 宋丽萍.ppt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通辽实验中学 宋丽萍
学习目标:
1、 通过揣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感知梁任公形象.
2、 掌握本文写人记事的技巧,养成边阅读边为文章做批注的好习惯。
3、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自学指导
何为批注?怎样为所读文章做批注。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写在书中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批注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写在字词句的旁边或书页的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 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弄明含义,指明出处,记在书中的空白处。
2、 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 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随手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4、 警句,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以及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作批注。
写“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的简洁、精练,语言要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言简意赅。
知识链接
1、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设计人:通辽实验中学 宋丽萍
教学课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 通过揣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感知梁任公形象.
2、 掌握本文写人记事的技巧,养成边阅读边为文章作批注的好习惯。
3、 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诗可适当挖掘、引导,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于深刻的评价、精彩的描写及典型的材料中体会本文写人记事的技巧。
教学过程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情景一:
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他曾在国家危难之时,主张和参与变法,他也曾流亡日本,旅学欧洲,学问通晓中西,他晚年又在南开和清华讲学,著书立说,为启迪和培养青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08年《思想与时代》曾这样评价:
其出现如长慧烛天,如琼花照世,不旋踵而光沉响绝,政治、学术两界无不发生绵续之影响。
情景二: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我们在阅读欣赏一篇文章时,有目的地做些批注,将对我们的读书起到莫大的帮助
梁启超人物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如我们熟知的《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了解本文主人公的生平简历,为知人论世做准备)
问题1:通读全文,你觉得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2—9)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问题2:开头两段有何作用?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点评这是一次动人的演讲。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衬托任公演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以整齐秀丽美观的演讲稿衬托这次演讲极有趣味。
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问题3:研读课文,本文对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做好批注,与同学们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同课异构小组研讨汇报稿
河北师大附中、通辽新城
本组主要负责宋丽萍老师课的研讨。因为本组人员较多,为了保证研讨参与度,将人员分成三组,从三个维度研读: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机制运行、学生的参与度。
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揣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里感知梁任公的形象”。
提到描写技法,一般都定位在“细节描写”上,这是很不够的。细节描写是重要的描写方法,但绝非唯一,应该深挖。如本课值得关注的技法还可能有以下几点:开头两段,人物正式出场前的铺叙,“千呼万唤始出来”;反复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写人记事时的时点转换等。这些都是教学价值更高的地方。
2、问题设计
本课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
有人欣赏本文时说“先生的悲、先生的哭、先生的笑无不源于他内心深深地爱国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材料补充,联系先生的人生经历,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授课时大家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操作的,但是只有宋老师的学案上明确提出了“联系先生的人生经历”,从学生拿到学案的一刻起就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和思维路径。
二、 模式运行、
“批注”环节中体现了模式的运用,但在展示环节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 个别点名还是小组代表
宋老师让学生展示研讨成果时采用依然时个别点名,但是小组合作模式中,学生的意见不再是个人意见,而是小组研究的成果。
2、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体现
本课存在教师点拨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小组展示时,学生的书上有一处用红色字迹标出的“虚实相生”,很是让人费解,这里教师应该让学生阐释自己批注的理由和依据。无论对错,这都是一处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发现。
3、 板书缺位
板书是师生交流过程的痕迹和展示,没有板书是不可取的。
三、 学生的参与程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